洱源县三营郑家庄,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灿烂绽放在洱海源头大地。

在洱源郑家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125户群众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尊重、相互交融,民族团结一家亲。白族大嫂出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僳僳族大哥送小孩上学时,顺便把隔壁家上小学的傣族小姑娘一起送到学校……藏族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而今成了郑家庄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

“我们团结如一家,生活也越来越好!”村民高云汉介绍。郑家庄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方式,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坚持“1+2+7”民主议事会制度,“1”是指党支部书记,“2”是藏族和汉族的两名村民小组长,“7”是七个名族各一位的议事代表。对村内的大事小情,党支部、党小组议事决定后,提交到“1+2+7”的议事小组,由议事会进行表决和通过,所有的征地拆迁、占房占地、邻里纠纷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议事小组来表决。由每户出一名劳动力,组建了1支治安巡防队,形成“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20多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中秋节,不光是我们一家人的团圆,也是整个村的团圆,7个民族的大团圆。”郑家庄村民何国发介绍说。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在一起按藏民的习俗过年;汉族杀年猪,会邀请其他民族到家里吃杀猪饭;彝族火把节、白族本主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喝酒、吃饭……这种做法已持续了20多年。

何国祥,是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他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精明能干的民族团结致富带头人。他常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奔小康”,何国祥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时,主动带村里的年青人一起做药材生意,哪家有什么难事,他都主动帮忙。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村人都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一起致富。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7个民族共同的信念。近年来,三营镇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到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郑家庄自然村水、电、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先后实施了生态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停车场等项目,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大力开展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周围绿化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硬化村内外道路,彩绘墙壁,架设路灯,新建环保设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垃圾管理模式,美化了村容村貌。

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傣族的“孔雀舞”……每当夜幕降临、节庆日子里,郑家庄的文化活动场上就会热闹起来,湿地公园里村中老人们谈笑聊天、娱乐、拉着家常,篮球爱好者们在球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孩子们则开心的玩耍……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共同学习,共同欢乐,形成了如今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生动局面。

今天的郑家庄,开起了“木瓜园”、“藏家怡园”、“彝族小园”等特色农家乐7家,吃上了“旅游饭”,每户都有人经营中草药材,市场遍及全国各地,每年全村中草药材营销收入达600多万元,成了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法治之村和特色之村。

据介绍,曾经的郑家庄土著居民以汉族和白族为主,民国后期,德钦、盐井、昌都、德荣、芒康等地藏族农奴为逃避奴隶主压迫向南方逃亡,在游牧中藏族同胞与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交往密切,并相互通婚。在常年游牧的过程中,部分傣族同胞也加入到了游牧的行列。由于长期游牧,居无定所,生活较为艰苦。1959年5月,国家对多年游牧的藏族、傣族群众进行了安置。其中7户藏族、2户傣族被安置到郑家庄。历经多年的发展壮大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联姻通婚,到今天,在这里生活着汉、藏、傣、白、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的大家庭的说法便由此形成。

丹桂飘香的村庄和山清水秀的村庄郑家庄,折射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显著成就.郑家庄先后荣获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等多项荣誉,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洱海源头——洱源三营郑家庄这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也更加芬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