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人屋顶上的“守护神”,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动人……发表时间:2022-03-30 15:20来源:大理广播电视台 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云南民间建新房时有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民俗,就是在正房房顶、飞檐或大门的瓦脊上放一只“瓦猫”,有纳福、镇宅之用,也是庭院人家屋顶上的“守护神”。“瓦猫”一般用陶土制作,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但又不同于平时所见的猫,而是用夸张手法塑造得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瓦猫”虽然被冠以猫名,但却寓虎于猫,取虎凶猛无畏之意。 ![]()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苏龙祥说:“彝族‘瓦猫’叫做白虎,苗族叫做瓦背虎,就是站在瓦上的一只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就称它为‘瓦猫’,是似猫非虎的一个神兽。大理‘瓦猫’的特点就是嘴大张,眼睛目视前方,因为地域文化不同,所以形体还有所差别。” ![]() 苏龙祥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2016年曾到洱源县帮当地老百姓制作泥塑,偶然认识“瓦猫”,并对“瓦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3年多的时间,他走访了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了较为全面的“瓦猫”资料,对大理白族“瓦猫”有着非常独到的了解和研究。 在白族民间,“瓦猫”的由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南诏时期苍山脚下的一个村落里住着一对夫妇,男的是个樵夫,每天都会到苍山上打柴。一天在打柴回家的途中,把一只被冻得奄奄一息的小猫带回了家中,经过夫妇俩的悉心照料,小猫存活了下来,并和这对夫妻相依为命。两夫妻因为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没有人照顾他们,但是这只猫非常有灵性,每天站在他家屋顶上,看着整个村落。两位老人去世后,这只猫依然每天站在屋顶守护着他们的宅院,直至死去还是在屋顶上坐着。当地人看到这只猫如此报恩非常感动,于是请了当地瓦匠师傅做了只猫的形象,再把它放在砖窑里烧,之后就演变成了“瓦猫”。 ![]() 苏龙祥说:“按照传统做法,哪一家请我做‘瓦猫’,我会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色泥带到主人家去,取一点主人家天井里面的泥,混到五色泥当中,谁家的泥做谁家的猫,这样做出来的猫才属于你们家,才有灵性。” ![]() 捏出一只“瓦猫”后,大概需要晾晒15天左右,再放入龙窑里烧,龙窑每烧一次的温度都不一样,当天的风向、气候不同,烧出来的色泽都有很大的区别。 ![]() 这些形态各异、古灵精怪的“瓦猫”作品均出自苏龙祥之手。六年多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承“瓦猫”泥塑制作技艺,2019年1月还创建了“大理民俗文化(瓦猫)基地”旨在发掘、保护、传承大理的“瓦猫”文化。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瓦猫”因其独特的造型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欣赏,苏龙祥以“瓦猫”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瓦猫”作品。 ![]() ![]() 苏龙祥的“瓦猫”颜色分三个类别:一是自然窑变,因五色泥所含矿物质不一样,加上进入龙窑以后摆放的位置、火的温度不同,产生的色泽也存在差异,100只“瓦猫”会呈现100种颜色;二是彩色“瓦猫”,一般由青、赤、白、黑、黄五个颜色组成,彩色“瓦猫”的由来和大理的本主有关;三是白底蓝花的青花“瓦猫”,创作灵感来自大理白族扎染的启发。 ![]() 苏龙祥说,喜欢传统“瓦猫”的一般是年龄在40岁至60岁的人群,为了拓宽受众,他创作开发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现代“瓦猫”作品,比如“瓦猫”茶具、茶壶、茶杯;“瓦猫”项链、戒指、车挂件;以及一系列带有文玩性质的“瓦猫”作品颇受年轻人的喜欢。 ![]() 苏龙祥说:“我将来想做一个大理‘瓦猫’博物馆,把我们大理十二县市,甚至云南省各地的‘瓦猫’都收集在一起,展现大理的民风民俗,包括我们白族的婚俗、火把节、跳菜等,我都是想通过‘瓦猫’表现出来,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更多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我们大理‘瓦猫’文化,同时也把我们大理的民风民俗文化更好地带出去。”
文章分类:
共有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