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白州大地绘就民族团结美丽新画卷发表时间:2022-08-15 10:34来源:大理发布 ![]() 王夏磊 摄 苍洱处处石榴红 2016年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19年至2021年民族信息工作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大理州民族宗教委获人社部、国家民委第四届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表彰,省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核位列第一名,大理州被省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市试点之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为大理一张靓丽的名片。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新进展、新成效: 十年来,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得到新加强。建立大理州示范区建设责任制,完善党委统战部领导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体制机制,建立“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考核、一月一调度”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十年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国家、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分别落户大理,在大理大学建设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成立大理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2个研究基地,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讲坛”学习制度。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民族报、云南报业集团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等系列全媒体主题宣传教育,在腾讯、抖音等平台设立“苍洱石榴红”账号,多维一体深入宣传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十年来,创建与发展“双融双促”取得新成效。我们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大力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的实施意见》《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平安乡村建设“三融合三推进”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融合推进创建工作的相关文件。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建联创、共建共创模式,先后建立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滇缅公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大祥巍一体化发展联盟以及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联盟。打造“苍洱一体、民族共融”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与大理旅游集团共同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州内8大景区成立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景区联盟,并签订行动公约。 十年来,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迈上新台阶。我们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百村创建、实行百家帮扶、组织百场活动、推进百业融合、形成百花齐放”5个“百”政策措施,力争到2025年建成1000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努力形成百村示范、千村跟进、全面提升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对获国家命名的县市,州政府给予1000万元资金奖补,不断丰富和充实大理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成色。我们积极探索制定了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办法,该指标体系已通过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 十年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有了新提升。持续推进法治大理建设,制定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大理州贯彻〈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有力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的多形式融合推进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制度、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帮扶机制等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截至目前,全州未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十年来,培树新时代大理民族工作新品牌。先后有剑川县人民政府等14家单位、何国祥等15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13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大理市、南涧县等8县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鹤庆县金翅鹤村等38个村被国家民委先后挂牌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数量居全省第一。洱源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大理古生村“记得住乡愁”,剑川桑岭村“各民族都是阿夫甲”等,成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引进第三方评估,以评促创工作特色和成效显著 十年来,大理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探索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具体表现在: 一.优化制度设计,激发创建工作热情。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对获国家命名的县市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率先建立以“领导责任制、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制、督查巡查制、通报制和报告制、考核激励制、追责问责制”等为核心的系列示范区建设责任制,形成了示范区建设“一级抓一级、一级帮一级、层层有任务、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守正创新,精准构建考核评估体系。大理州与大理大学进行校地合作,研究制定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并已取得国家版权认定。第三方评估的引入有效解决了州级层面在鉴别优劣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和不精准、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树立了创建工作质量第一的鲜明导向,打破原有定向创建、指标创建和被动创建的局面。 三.注重结果运用,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坚持“质量第一、质量至上、质量取胜”原则,紧扣“第三方”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通过对州内12个县市开展第三方评估,起到了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的作用。 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各方责任的不断压实,加之第三方评估客观、精准、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全州上下形成了争相创建、比学赶超、争当一流的创建工作局面,开启了大理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大理州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简称“三项计划”),持续推动各族人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不断强化。编制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把做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列为《规划》重点项目。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帮扶等交流活动。设计推出“建团百年、青春献给党”专题片,举办“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建新功”文艺汇报演出,直播当日关注数126万,浏览量突破2千万,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不断增强。 二是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联盟,启动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智慧平台搭建,计划用3年时间覆盖全州所有社区,以大数据可视化实现对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的动态监测。加大17911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后续扶持,运用“三月街”民族节、州庆纪念日等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州庆等重大纪念日,广泛组织开展便于群众参加、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围绕“风花雪月·自在大理”主题,深挖生态大理、文化大理、乡愁大理等资源,大力推进“文旅+”和“+文旅”发展,打造一批景区景点,推出一批面向东中部地区的旅游线路,赋予文旅产业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过去五年,我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近2.2亿人次。 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大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和谐共处格局,孕育出多彩富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共享的血脉和精神遗产,也成为大理的巨大发展优势。 近年来,大理州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大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2016年来,大理州共实施民族文化项目120多个,资金总数达2000余万元。项目内容涵盖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包括白族戏曲、甲马文化、苗族歌舞、石宝山歌会、彝族服饰的挖掘与文旅融合发展、祥云东山乡新民芦笙文化、宾川黑土坪村祭龙节民族文化、剑川白族黑陶文化保护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一带一路”精品木雕开发等。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方式更加丰富,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更加深入,民族文化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力不断增强。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更加广泛深入,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不断夯实。
文章分类:
聚焦大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