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结合打造彝族村发展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2-08-27 14:30作者:吴沛钊 段苏航 博达 通讯员:许秉坤、徐吉来源:云南网

7月7日,记者一行来到弥渡县新街镇西河村委会上马台村。顺着进村路,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村子石牌坊,沿着开阔的主路往里走,一边是传统风格的民居,一位老奶奶坐在门前刺绣,另一边,整齐摆放的大坛子栽满多肉,往里延伸的花台中各色花儿争奇斗艳。来到村里的小广场,村里的老人聚在树下的石桌边悠闲地聊天,还有小孩子在周边打闹,呈现出一幅幸福和谐美丽的农村生活画面。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村子,曾经却是“上马台上去下不来,骑着骡子滚下来”的贫困村。今年已经75岁的村民余兴华说:“以前村子在半山腰上,交通非常的落后,农家肥、猪草不能用担子挑只能用背篓,进村路其实就是爬山路,家里孩子处对象,人家来家里一趟后就被吓跑了。”

上马台村是弥渡县一个只有97户人家的彝族村落,2002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从交通不便、山体滑坡的地方,搬到了坝区交通便利的安全地方。

搬下来后,交通是方便了,但全村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村党支部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开始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前瞻性地从村落布局、村规民约、协商议事方面定下规矩,并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和生猪、山鸡养殖等,村民的收入稳步增长,这也为后面村子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image.png

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贵说:“二十多年前村民搬过来时候,我们就要求村子布局必须是三横九纵,留足4米宽的巷道,中心主道留足10米宽,相邻两家统一留‘三尺巷’,后来证明这些规矩都是对的,减少了矛盾纠纷,提升了村容村貌,还给村子以后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在涉及村内路面硬化时,村党支部坚持村内巷道用砖铺路面代替水泥路,进一步保留传统民居特色,村内中心主路铺设成不太好走的弹石路面,让村民忆苦思甜,作为感恩党的关怀的见证。”

村民余兴华说:“搬下来后,我们不仅过上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好日子,村民之间也变得更加团结和睦,大小事村里都会召开户主会、群众会共同商量,整个村子90多户人家就像一家人一样,谁家有困难只要肯开口就会有人帮。”

上马台村充分依托民族村建设项目,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墙、休闲文化走廊、六角篝火塘、彝族文化传承馆等,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彝族特色文化,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彝村特色文化氛围。举办打歌、对歌、斗鸡、摔跤、拔河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上马台村群众精神文明持续进步团结和谐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12月,上马台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独具特色的彝家文化、漂亮宜居的村容村貌,加之前期合理的规划布局,上马台成了弥渡的一个小小“明星村”,慕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游客多了后,李文贵开始琢磨如何从旅游上带领村民增加收入,率先将自家住宅改成民族特色餐饮农家乐,主营村内养殖的黑山羊、山鸡等,开业才两个月就赚到第一桶金,取得了开门红,还带动了周围两户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

image.png

村民杨建评说:“我在弥渡街上经营着烤鱼店,现在村里也有游客了,我打算开一家鱼庄,把村子的农家乐一起做大,还能照顾到家里人。”

谈起村子的发展规划,西河村党总支书记李美芹表示:“传说以前孟获的姑姑就住在上马台原老村位置,每次孟获来探亲,都在老村标杆那里上下车马,村子才得名上马台。传说中的饮马泉、洗马塘、标杆都很好保存下来了。有了这么好的资源,而且老村风景秀美,村委会打算把上马台原址打造成半山民宿酒店。新村在依靠彝族传统节日打响知名度的同时,打造特色小吃、刺绣工艺品、农家乐等一条街,把文旅融合做大做强。”


网站主办方:大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网站承办方:大理大视传媒有限公司